在高等教育体系内,学术性与实践导向兼顾的专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集理论课程与企业培训于一体的双元制课程和应用科学
大学就读需求增长明显。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随着技术进步,企业界需要更多理论与实践双优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是个人多元发展的需
要。上世纪 90 年代,德国超过 70%的学生就读于综合性大学,近 10年来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数量呈不断接近的趋势。
2004年就读双元制专业的学生仅占学生总人数的 1.6%,至 2019 年这一比例达到 4.2%,接近 12.5 万人。2016 年,约四分之一的在读大学生已接受过完整职业教育;2020 年,约 6.6 万名大学生在未参加文理中学毕业考试(Abitur)的情况下,通过所谓“第三条教育途径”2进入高
校学习。2022 年春,CHE 预测在德国凭借职业资格即可满足高校入学要求的国民比例理论上最高可达 80%。
在当前环境下,受教育对象当然希望以最优方式汲取来自学术理论与职业实践两个世界的经验。但是,德国几十年来形成的“阵营思维”却阻碍了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在入学和转换教育领域的问题上,最大阻碍在于对已完成的(部分)职业学习和高等教育成果认证缺乏常规性机制。
前期学习成果的认证往往以个案方式处理,对教育对象而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两个教育体系之间整体存在不灵活、不透明、融通不畅、备选方案匮乏、改换教育类别耗时费力的情况。
CHE 执行主任齐格勒(Frank Ziegele)认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完全没必要相互排斥,争夺生源,而应当通力合作,以灵活方式共同为教育事业发展助力。为了应对融通难的现实问题,各地区纷纷积极作为,CHE 在其新近出版的调查手册《良好融通实现了吗?——大学作为中学后教育的枢纽》中列举了部分城市和州推进职普融通的成功举措,为相关行为 主 体 提 供 借 鉴 与 参 考 : 如“ 北 威 州 物 色 人 才 计 划 ( NRW- Talentscouting)”通过为学生,特别是非学术家庭出身的学生提供开放性咨询。
帮助其在职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之间作出合适的选择;亚琛市实施的“转轨计划(SWITCH-Programm)”旨在为有辍学想法的大学生牵线搭桥,使其在注销学籍前便有机会进入当地超过 300家备选的培训企业,从而缩短后续的职业教育时间;柏林州则推出“来吧!柏林试读年(O ja! Orientierungsjahr Berlin)”计划,为年轻人提供为期 1 年的试读期。
在此期间,学生可注册就读柏林技术与经济应用科学大学(HTW Berlin)的理工科专业(MINT),同时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试读期结束后学生可视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教育途径,所取得的学业成果,包括享受的联邦助贷学金福利,都将得到相应认可或减扣。2020 年 1 月,汉堡市政府为推动职业教育获得与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支持创建汉堡职业应用科学大学(BeruflicheHochschule Hamburg, BHH)。该校学生具有学徒和大学生双重身份,4 年学习期满后可获得职业教育结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在入校 18 个月后,学生也可视情决定是否放弃学位课程,仅完成职业教育。齐格勒强调,德国需要在学术和职业教育之间建立创新性融通路
径。只有全盘考量中学毕业之后的教育,凸显高校枢纽作用,方能让所有教育对象真正取学术与职业教育之所长,实现个人发展,这是对德国现行教育体系的一次突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德国高校与科学部门所表现出来的危机管理和创新能力证明,压力之下许多原本以为不可为之事其实有可能成功。特别是上述实例表明,在中学后教育阶段,需要用户导向、全面透明的新思维,多个创新模式已在小范围内被证明行之有效。当前要推动其成为常态,尚需各方摒弃固有的“阵营思维”,达成“合作共赢而非此消彼长”的共识,在良性互动中利用自身优势凸显特色化、个性化,为教育对象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刘靓)
热品推荐